極客網·極客觀察7月17日 一家全球化互聯(lián)網科技企業(yè)每年到底會消耗多少電力?數字可能會讓你震驚。最新統(tǒng)計顯示,2023年谷歌、微軟各自消費電力25TWh(250億千瓦時)。在全球共197個國家中,谷歌微軟各自消耗的電量比其中的100多個國家還要多。
谷歌、微軟消耗的電量大約和埃塞俄比亞相當,該國的GPD約為787億美元。2023年谷歌營收約為3074億美元,微軟為2119億美元。
冰島、加納、多米尼加共和國和突尼斯每年消耗的電量約為19TWh,約旦為20TWh,利比亞為25TWh,斯洛伐克約為26TWh,它們消耗的電力與谷歌、微軟相差無幾。
我們也可以將谷歌、微軟的用電量和愛爾蘭對比。愛爾蘭人口527萬,2022年GDP約為4750億歐元,年發(fā)電量約為280億千瓦時(28TWh),平均每戶家庭用電4200千瓦時。
AI進一步推高科技巨頭的耗電量
面對如此巨大的電力需求,谷歌微軟不得不考慮環(huán)境問題,它們已經制定了碳排放削減目標,承諾將會采購更多清潔電力。
目前谷歌的市值約為2.294萬億美元,微軟為3.372萬億美元,分別排名全球第三位和第四位,我們用“富可敵國”來形容谷歌、微軟一點也不夸張。
如果美國科技公司全面擁抱AI,未來消耗的電力還會增加。有數據稱,谷歌AI目前已經消耗大量電力,每秒的消耗量可以充滿7輛電動汽車。2023年谷歌的碳排放量已經比2019年高出50%,碳排放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受到AI的刺激,數據中心消耗的電力增加。
和運行特定任務的計算機相比,生成式AI系統(tǒng)(比如ChatGPT)消耗的電力高出33%。每秒鐘谷歌執(zhí)行搜索98379次,如果搜索全部由AI生成,相當于消耗295.14千瓦時電力,這些電力可以充滿7輛電動汽車。另有報告認為,每次ChatGPT查詢耗電2.9度,相當于谷歌傳統(tǒng)搜索查詢的10倍。
谷歌原本希望在2030年前實現(xiàn)零排放,但最新報告證明,想達成目標極為困難,因為AI的耗電量極為驚人,超出了常識。
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工程研究員Sajjad Moazeni說:“在后端,生成式模型運行時會用到算法,而算法的運行與傳統(tǒng)谷歌搜索、郵箱的運行機制完全不同。AI提供服務時需要處理大量數據,數據在處理器之間來回傳輸,傳統(tǒng)方式處理的數據量小很多。”如果是生成式AI應用,處理的數據量比傳統(tǒng)方式多100甚至1000倍。
電力網跟不上數據中心增長速度
科技企業(yè)正在拼命建設數據中心,一般來說,建設完一座數據中心需要1-2年,而增加新電力網可能要4年。在美國,80%的數據中心安置在15個州,比如弗吉尼亞。有些州給數據中心分配的電力已經占到全州電力的25%,比例非常之高。
芝加哥大哥網絡系統(tǒng)研究人員Junchen Jiang說:“碳足跡、能源消耗和計算的關系是線性關系,因為數據中心消耗的能量和計算量成正比。”AI模型越大,需要的計算量越多。
當然,我們也不必夸大科技企業(yè)電力消耗問題,雖然數據中心耗電量正在增加,但在整個人類消耗的電力中仍然只占相當微小的一部分,煉油廠、建筑、交通運輸產業(yè)消耗的電力比AI數據中心多很多。
專家認為,到2027年AI用電量將會占到全球電力的0.5%,相當于阿根廷一年的用電量。富國銀行分析師認為,受到AI的驅動,2030年之前美國電力需求將會增加20%。高盛則認為,2030年數據中心用電量將會占到美國電力總量的8%,今天只有3%。
如何減少用電量?可以開發(fā)更節(jié)能的AI硬件,開發(fā)更小的AI模型,但這些措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如果想徹底解決電力問題,還要是發(fā)更多電,要好好利用現(xiàn)有電網。
未來有一天也許AI會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巨額利潤,也有可能誘發(fā)技術突破,減輕排放問題,但至少就眼下來看,AI數據中心給氣候帶來的危害遠大于收益。
- 英偉達恢復H20銷售 這杯毒酒中國企業(yè)要不要喝?
- 首席AI官和首席數據官,哪個能走到最后?
- 從VTuber到Faceless頻道,AI虛擬角色改寫內容創(chuàng)作賺錢邏輯
- 華為聯(lián)發(fā)科專利官司再燃戰(zhàn)火 雙方到底爭的是什么?
- 瑞金醫(yī)院與華為“博士天團”聯(lián)手攻堅 煉就頂級病理大模型并啟動開源
- 投行稱英偉達市值將沖擊6萬億美元 AI之外還有機器人萬億市場
- 中國信通院提出AI WAN目標架構,運營商IP廣域網價值變現(xiàn)迎契機
- 5G-A,聯(lián)通用AI幫你這么玩兒
- 共建AI時代全球化開發(fā)者生態(tài),華為云持續(xù)加碼海外布局
- 直擊2025 MWC上海:5G-A加速跑,AItoX落地忙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