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這兩年成長迅速,境外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vivo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進入全球前五,國內前三。未來,智能手機之戰(zhàn),必將是品牌之戰(zhàn),行業(yè)洗牌在所難免。為了獲得更大發(fā)展空間,vivo從品牌著手,聯手NBA,革新了手機行業(yè)的玩法。
10月8日晚上,全球領先的智能手機廠商vivo和NBA使出大手筆——承包上海外灘震旦和花旗銀行兩座大樓廣告,兩個品牌攜手的巨幅LOGO,點亮了整個外灘,吸引大量的人駐足觀看。巨幅廣告僅是一個鋪墊和預熱,重頭戲在10月9日舉行vivo&NBA戰(zhàn)略合作發(fā)布會及 NBA中國賽。
手機營銷新玩法
9日下午,vivo與NBA簽署了品牌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成為NBA中國唯一手機官方市場合作伙伴。而在當天晚上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的NBA中國賽,詹姆斯?哈登領銜的火箭隊以及安東尼?戴維斯領銜的鵜鶘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碰撞。vivo的品牌與產品,恰到好處地被植入,計時臺與上空大屏幕閃現著的兩道藍色魅影,讓人過目難忘。而在能容納數以萬計的觀眾席中,鏡頭也給到了身著vivo藍色衣服的粉絲觀戰(zhàn)團。
從娛樂營銷,到體育營銷,拿到牌不等于成功,會玩才是關鍵。以最近的體育IP營銷為例,參與的企業(yè)不在少數,它們投入的營銷費用也十分可觀,但能玩出效果來的卻不多。營銷的玩法在變,從“資本戰(zhàn)”升級到“運作戰(zhàn)”。以NBA中國賽為例,有康師傅、佳得樂、東風日產、哈啤等眾多贊助商中,要想從中脫穎而出,必須得玩出新意。vivo不僅是自個玩,還說服NBA與它一起玩大事件跨界營銷。
事實上,在與NBA全面合作之前,vivo已連續(xù)在CCTV5的NBA直播比賽中投放廣告,獲得了不錯的效果。這次聯手NBA,vivo將獲得大量的資源,將公司品牌滲透到中國廣泛的籃球迷群體中,進一步提升vivo的影響力。
NBA是全球最成功的體育賽事之一,在全球有超過十億觀眾。再加上NBA進入中國市場較早,培育了大量的忠實球迷,NBA在國內的影響力,是其他體育運動無法比擬的。vivo與NBA牽手,極致手機與極致運動的結合,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究竟會有多大成效?
品牌契合度高
NBA云集了世界最優(yōu)秀的籃球人才,他們技高人膽大——風馳電掣的快下,眼花繚亂的過人,出神入化的配合,石破天驚的扣籃……這項運動所傳達出的極致體驗以及不斷創(chuàng)造的驚喜,是贏得廣大球迷喜歡的重要原因所在。以致于不少球迷說,NBA已超出了籃球比賽的意義,將籃球玩成了藝術。
NBA在全球擁有超過10億的受眾,覆蓋人群廣泛。vivo全球副總裁倪旭東認為,“選擇與NBA獨家合作,緣于它所傳達的拼搏、進取、團結、競爭等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前行。與NBA的合作能夠有機地將vivo的品牌理念與體育精神結合起來,互相匹配。這對于vivo與消費者持續(xù)、有效、良好的品牌互動方面很有價值?!?/p>
在筆者看來,vivo與NBA的精神不謀而合,vivo追求極致,如極致的音效、極致的工藝、極致的體驗……事實上,這也是vivo在手機江湖后來居上的重要原因。今天,vivo成了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手機品牌。日前,有境外研究機構預測,vivo明年的增速將位居所有智能手機之首。
在這次簽約啟動儀式上,倪旭東說:“vivo作為世界領先的手機品牌,活力、樂趣、年輕、時尚是我們品牌的關鍵詞。這一點與NBA在受眾和品牌風格上都非常契合,相信vivo與NBA的合作可以繼續(xù)為全球用戶提供更有樂趣的產品和服務?!?/p>
打開增長的天花板
多年高速增長后,智能手機進入存量時代,增速放緩,大部分手機企業(yè)遇到了增長難題,前幾年極速奔跑的小米,今年出貨量下滑30%以上,而之前一路高歌猛進的華為,今年也出現了減速,更有大量的手機企業(yè)被消費者遺忘。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趨于飽和,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者換機需求。從今年的趨勢來看,隨著消費升級,低端手機銷量下降,中高端手機銷量上揚,注重品牌、品質、工藝和體驗的手機廠商,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從過去追求單一追求性價比,轉向對產品體驗以及品牌和附加價值的關注。
迪信通發(fā)布的8月份全渠道數據,vivo表現搶眼,銷量同比增長40%,銷售額同比增長83%。無論是銷量增速還是銷售額增速,均居國內市場第一。而 第一手機屆研究院公布的8月份的數據顯示,表現最好的是vivo,暢銷榜冠亞軍均被其瓜分,vivo X7、vivo X7 Plus排在暢銷機型前兩位。vivo X7系列采用高通處理器,1600萬柔光自拍,極致的音效,深受消費者喜歡。
在優(yōu)秀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vivo通過精準的娛樂營銷與體育營銷,可將產品推給更多目標人群。
文/徐上峰,微信公眾號:騷客科技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