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對理財產品認知度的加深,特別是受股票、基金等收益較高金融理財產品的影響,廣大居民的金融投資意識越來越強,家庭資產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所以,居民儲蓄的龐大規(guī)模和居民投資需求、投資行為和投資心理的成熟和變化,為資本市場和基金行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分析報告(2021)》,該報告從金融知識、金融行為、金融技能和金融態(tài)度四個方面定性分析了消費者的基本情況,報告顯示,全國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指數為66.81,與2019年相比,提高2.04個百分點,總體上看,我國消費者在金融態(tài)度上的表現(xiàn)較好,但是在金融行為和技能等方面體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基礎金融知識水平。報告顯示,從金融投資種類看,在最近兩年有儲蓄或投資行為的受訪者中,約60%持有過存款類產品,約52%持有過銀行理財產品,約51%投資過基金(非貨幣類),約29%買過貨幣類基金,約27%買過股票。同時,我國消費者有較為充足的應急儲蓄,有78.4%的受訪者可以應對相當于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報告指出,我國消費者在應急儲蓄方面優(yōu)勢明顯,這對疫情下的經濟復蘇形成有力支撐,是我國經濟韌性強的表現(xiàn)之一。
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來看,伴隨著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金融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占據了一席之地,從最開始的銀行存款,到現(xiàn)在的證券、股票、基金等。選擇多了,風險也就增加了,所以如何能夠更安全、更高效的使用與合理分配我們的財富,就成了現(xiàn)代金融中更重要的事情。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我們該如何更有效的幫助自己更好的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呢?那就必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與人生觀,提升自己的金融理財素養(yǎng)。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在目前控制銀行信貸增長、防止固定資產投資過快的背景下,廣大投資者投資基金產品和分流儲蓄并非壞事,它有助于緩解銀行經營壓力、幫助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降低我國金融結構的系統(tǒng)性風險。
據金融媒體的報道,在基金當中,現(xiàn)在有一半的新基金都是90后來進行購買的。年輕人為何熱衷購買基金?在微淼教育看來,年輕人對于基金投資熱情的持續(xù)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我國居民理財意識提升的表現(xiàn)。
隨著監(jiān)管層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保本類理財轉向權益類理財已成大勢所趨,而基金正是權益類理財產品的一大代表。它不再像傳統(tǒng)理財產品一樣有著“保證收益”,而是需要我們自負盈虧,這也正符合投資有風險的基本經濟學基礎。
簡單來說,基金就是基金公司等專業(yè)金融機構,匯集大家的資金后進行投資,再把投資收益與大家進行分享。所以,當投資者的投資能力還不夠健全、持有資金有限時,就可以考慮將基金作為入門級的投資工具。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